胡德海: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學習研究哲學(中國教育科學2022.05)
摘要:哲學以自然、社會、人生為對象,有著宏觀認識把握客觀事物的視角,揭示的是事物一般的、普遍性的和本質的東西。它對人類的作用,既表現在人類的個體身上,也表現在人類的群體方面。學習和研究哲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哲學素質。哲學素質包括哲學知識、哲學能力和哲學品格三個層次,并具有統攝性、思辨性、滲透性三個特點。具體的路徑和方法是:要學習哲學史的著作;要養成勇于懷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要以哲學家為引路人——模仿效法。
關鍵詞:研習哲學 哲學功能和意義 學習方法
一、為什么要學習研究哲學
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起,一直長期存在著一種為知識而求知識,為真理而求真理的非功利的學術傳統。正如大家所可能聽說過的,有一位向大數學家歐幾里德學習幾何的學生,在為學伊始就向他的老師問道:學幾何有什么用處?歐幾里德聽了后對他的仆人說:給這位先生三個錢,因為他想從中得實惠。但是,盡管如此,我以為,我們今天要學習、研究它的這個看來很有點功利色彩的問題。這是因為在我看來,學習思考一門學問,應該是有目的的。而目的性的明確直接有賴于對學習意義的認識,在這里我們不要采取無目的、無意義的這種理念。相反,對意義認識得越清楚,學習、思考的目的越明確,對學習、思考任何一門學問都只會有好處而無壞處。學習思考哲學這門學問也是這樣。
對于為什么要學習哲學這個問題,我想從這兩個方面來思考和回答:首先是看看哲學這門學問其本身的功能何在,它對我們人類具有何種意義;其次再回答一下我們學習、思考哲學這門學問的目的問題。
(一)哲學的功能和意義
前者是思考、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或者說,是一個前提條件。如果探究的結果說哲學本身并不是具有何種作用與功能,那我們也就用不著去學習、研究它了。比如有人要研究一門叫“屠龍術”的學問,我們首先要問一下“屠龍術”這門學問它本身有功能作用和意義沒有,有什么樣的功能與作用,如果回答說這門學問是有其功能的,因為世界上龍很多,龍的肉又很值錢,一身都是寶,是人們所迫切需要追求的東西,那么學會這門屠龍的學問和技術就很有價值和作用了。但是,如果有人說這門學問是毫無意義的,毫無功能之可言的,因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種動物,任何人也從來沒有看見過它,人們實際生活中對它根本沒有需要可言,那么,你到哪里去學這套技術學問固然是個問題,就是學到了一手這方面的好技術,一肚子好學問,這種學問就根本沒有實際用處了。人們也就用不著去學習、研究它了。同樣道理,比如,我們學習、研究生命科學、心理科學也要先問一下生命科學、心理科學這些學科、學問本身有何種功能和作用。如果說這些科學、學問本身并無功能和作用可言,人們也就用不著去學習、研究它了。但是,如果回答的不是這樣,而是說,人和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方面的關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自然界中的生命圈是人得以進化、出現的直接源頭,并且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生活資料之所需,直接依賴于這個生命圈中的動、植物之所賜,而生命科學就是以這個生物圈為研究對象,可以說明其存在的情況,揭示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的一門學問,那么,人們就會從自身的需要和切身的利益出發,自然想到學習、研究這門學問十分必要了。我們學習、研究哲學這門學科或是學問,我以為首要的一著也是要考慮一下它本身具有功能、作用沒有和具有何種功能與作用。其淺顯的道理就是這樣,所以弄清楚它本身有否有作用、功能和具有何種意義再決定要不要去學習和研究是個先決條件,是個前提。那么,我們學習,研究哲學究竟有沒有意義呢?對此,我的認識是:哲學這門學問在人類社會中是有其功能與作用的,我們學習它研究它是很有意義的。我的這種認識的根據是什么呢?我的根據是哲學這門學問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幾千年來,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熱心地學習它、思考它、研究它,在幾百年來的大學里,也始終作為一門專業和一門課程進行講授,學習、研究始終不斷。如果它沒有其作用與意義或者說對人們(或稱人類)沒有用處,人們何必去學習它研究它呢?它并沒有像“屠龍術”這種學問那樣對人類絕無作用之可言,也因此沒有在人類社會中絕跡。但是,在我看來,哲學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與上面提到的如生命科學這種學問的功能、作用是并不一樣的。生命科學以生物圈為研究對象,其功能表現為揭示生命圈中各種生命現象的存在及其規律性。人們之所以重視學習、研究這種學問,正是因為認為生命科學這種功能表現對人類是有直接裨益和實在的好處的。哲學則不然,哲學以自然、社會、人生為對象,它認識把握客觀事物的視角是宏觀的,統觀全局的,揭示的是事物一般的普遍性和本質的東西,用的是思辨、反思和沉思這種手段,它出之于思想,獲得的也是思想上的一種價值判斷,即一種觀念形態上的東西,它大而無當,不著邊際,這種思想成果并不像生命科學中的基因學說那樣具體可直接用之于稻米蔬菜之類生產領域,就可直接地獲得豐收和大面積增產。哲學以實證科學的標準衡量,它的確視之不可見,聽之不能聞,搏之不得其體,窮之不可致詰,用之不切人生。在自然科學家看來,哲學思想淡乎其味,慘乎其神,出諸空言,依之無據。所以,思考哲學的本身的功能、作用問題就要首先看清楚思想、理性、思維、思辨這些最為抽象的最難以捉摸、最不具體的看起來也最無實際用處的東西究竟有何作用的問題上去了:我以為談哲學的功能,作用的問題,所集中要思考的問題首先在此,最值得我們思考和認識問題也正是在這里。
最近我看了一篇李鐵映同志寫的題為《哲學的解放和解放的哲學》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說:“總之,哲學不是魚肉,讓人腦滿腸肥;哲學不是黃金屋,讓人腰纏萬貫;哲學不是花瓶,點綴你的客廳。哲學是利劍,披荊斬棘,勢不可擋;哲學是大海,波濤洶涌,奔騰不息;哲學是小溪,翠鳴山谷,余音裊裊;哲學是清茶,沁人心脾。哲學是一把圣火,始終燃燒著人們的精神。”
人們一看便知,李鐵映同志的這篇文章寫得十分漂亮,頗有文采,而且,李鐵映以上這些文字表明他絕不是一個哲學無用論者,相反,他把哲學的功能、價值、作用是看得很高的。但是,由于他在文章里對哲學本身蘊含的作用與功能用的是比喻的語言,甚至是詩的語言,比如說哲學是利劍,哲學是大海,哲學是一把圣火,但對哲學功能、作用具體之所在仍然覺得不著邊際,無所把握。比如哲學何以是利劍、是大海、是一把圣火,它何以有如此銳利的鋒芒,何以是如此寬廣的領域,又何以燃燒起來是如此的光焰無際,可以照亮寰宇,永不熄滅。我以為這恰恰是在我們對哲學功能、作用問題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值得一步去思考和認識的問題。
我以為哲學之所以有功能有作用,所以為許多人所醉心偏偏就在這些不為人所看重,在人們看來比較遠離實用性的思想、理性、思維、思辨這些東西本身。李鐵映把哲學比作利劍,其實指的就是思想之利劍,并不是人們手上把握用來表演的那種太極劍,或武士們手中用以馳騁沙場的利器。李鐵映把哲學比作大海,我們只能把它理解為思想智慧之海洋,而所謂圣火,當然也就是思想的圣火,智慧的圣火了。
西塞羅曾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使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我以為同樣只有把哲學理解為能給予我們的思想和智慧,理性的思維和思辨以及心靈和靈魂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才是準確的。因為所謂哲學,本來就是對智慧的追求和理性的思索,本來就是一種智者之思。“人只不過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一根蘆葦,但他是會思想的蘆葦。”這是近代法國哲人帕斯卡(B.Pascal)在《思想錄》里的一句名言。蘆葦極易受到風雨摧折,正如人之難免老病衰亡,遭遇磨難,經歷不測,但是人能夠“思想”,由此卻可以改變一切。宇宙雖大,可以容納于我心中之一念;歷史雖久,可以涵攝于我當下之所覺。人生之路,道阻且長,唯有思想可以煥發光明,燭照生命意義,展示生命境界。他還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思想錄》)
“凡是心靈反映著世界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就和世界一樣偉大。”“思想——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
“思想可以美化靈魂,正如鮮花可以美化房間。”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說:“談哲學和聽人談哲學,對于我向來是一件極快樂的事,受益還不用說。此外的談話,尤其是你們一般有錢人和生意人的談話對于我卻是索然無味的。”
等等以上許多大哲學家的言論,其實都是在肯定哲學的價值和它能給人以思想、智慧的功能與作用。人之為人總要有一個精神品位問題,總要確定對精神思想的追求,正是這種追求提升著人的精神品位和靈魂的境界。哲學在歷史產生的初期,曾經是人的全部精神活動的母體。在許多哲學家看來,思想、靈魂、理性、智慧是第一位的,一切奢侈品都會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一個人如果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而人的肉體的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乎此便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我以為正是從這里可以理解柏拉圖為什么聽人談哲學覺得津津有味,而與一般有錢人和生意人談話總覺索然無味。
在人類文明的精神坐標上,哲學一向是以充任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根據,標準和尺度而自期自許的,也就是以“崇高”的理論表征而自期自許的。哲學在歷史產生的初期,曾經是人的全部活動的母體。黑格爾說,哲學以思想、普遍者為內容,而內容就是整個的存在。思想的自由是哲學和哲學史起始的條件。
上面這個問題說過了,接著還要問一個它的功能和作用是怎樣表現的,具體地講,它對人類的個體有作用呢還是對人類群體有作用,還是它既對人類的個體有作用,又對人類的群體有作用?提出這個問題的根據是什么呢?也就是說,我為什么要問到以上這個問題呢?我的回答是:第一,一門學問如果其本身確有功能與價值,那么,其功能價值、作用只能是對人類來說的,而人類的存在有個體和群體兩種方式。第二,在我看來,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學問,客觀地講,對人類都是有益有用的,即對人類是有價值與作用的。一般地講,既對人類的個體有作用又對社會群體有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其中有的學問的作用主要的直接的表現在對人類的個體方面,如果對群體方面也有作用的話,只能是間接次要的,而有的學問的功能、作用則相反,主要的、直接的、第一位的是表現在人類的群體方面。我以為,對于學科功能、作用問題的思考應該看到這一點,社會上學術界所存在和人們所參與的各類學問對個體與群體的作用、功能是并不一樣的。比如,學校中開設的生理衛生、音樂、美術、體育、讀書、認字這些課,這類學問對人類個體即每個學生是有直接好處的,對個體身心的健康成長是有大裨益的,這種學科與學問的功能、作用首先表現在學生身上。對社會群體有沒有好處呢(即有沒有功能和作用呢)?應該說也有好處,就是說也有其功能和作用,但是間接的,第二位的。小學生、中學生學習英語、語文這種功課這種學問,對學生的好處和作用、功能也是第一位的、直接的,因為小學生中學生學會英文、語文,他的讀、寫能力提高了,將終身受益。當然,如果每個小學生這些方面的素質提高了,對社會來說也將是大好事,但其功能、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小學生中學生的結果,是第二位的事。但是,據我看,社會中有的學問首先直接裨益于社會的某種群體,而并非首先有益于個體。比如,民國時期學校開設的“黨義”課,對當時的國民黨對于國家社會的統治是有直接作用。我們今天的政治課、法制課這套學問也是大有裨益的。
哲學對人類的作用,在我看來,既表現在人類的個體身上,也表現在人類的群體方面,這也就是說,對哲學的學習和思考,對世界、人生根本道理的關心不論對個人,對社會、國家、民族都是有作用有好處的。首先從群體的視角來看,大家都也知道,恩格斯曾這樣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同樣,一個國家要想站到世界的前列.更是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科學成了技術進步、生產力提高的決定性前提的今天,尤其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思想巨人,就猶如一個人沒有健全的頭腦,沒有靈魂,它就不可能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就找不到符合國情的正確路線,就制定不出科學的發展戰略,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一句話,就不可能走快速發展的道路,使經濟無比繁榮,走到世界的前列,它永遠是二等國家。這就是整個近代史給我們的啟示。
大思想家的出現要有許多條件,除了深刻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實踐,寬松的政治環境,適宜的社會文化土壤和善于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外,還有賴于整個民族崇尚理性的價值取向和整體水平較高的理性思維能力。人們常說,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當然也是對的。但是,我們看到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有頭腦、有思想性,就是別人不來打你,你自己也會頭腦發熱,瞎折騰起來,搞自我殘殺、搞倒行逆施,而又絕對不會受到無思想、無理性、無頭腦的群氓的抵制,同樣可以弄到國不國、民不民的禍國殃民和民不聊生的地步。在我看來,有思想巨人,才有國家富強。今天,我們國家百業待興,缺少這個缺少那個。最缺的是什么?是理性、是大思想家。體育要從娃娃抓起,崇尚理性的精神和對理性的興趣也必須從小培養,幫助青少年學會分析問題,正確進行抽象、概括、推理,學會獨立思考,提高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這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素質,它直接關系到我們這個民族未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興衰。
一個民族的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實現共同理想和發展目標的內在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民族哺育出來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是這個民族理論思維的領頭羊,他們的見解如能獲得尊重,他們的創新思想如能付諸實施,對社會無疑會起到一種巨大的牽引作用。任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繁榮,社會的飛速發展,無不是對其有大思想家,對能理性行動的獎賞;而中外歷史上一個國家所以會停滯不前,無不是對其由于缺乏大思想家或不尊重他們,以為有了權就有了真理,為所欲為,愚蠢地瞎折騰的懲罰。人類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就一再地證明這一點,誰想得少,誰犯錯誤就多,誰進步就慢。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有思想巨人,才有國家富強。正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由哲學所孕育培植出來的理論思維和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也正是這些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具有對內動員民族力量、對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哲學的學習和研究對于個人特別是對于從事理論工作,從事教育學術研究的人們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從積極方面來說其重要意義概括起來就是:它可以使我們學會、養成和適應去過一種對人類來說極為寶貴的心智生活。而從消極方面來說,按德謨克利特的說法,醫學治好身體的疾病,哲學解除靈魂的痛苦。可在我看來,哲學可以治愚,治人的由愚昧、愚蠢帶來的種種庸俗與淺薄。這里所說的心智生活,就是心靈生活(頭腦、理性)和智力生活(靈魂、超越性)的合稱,也就是所謂的精神生活。心智生活的特點是內在性和非功利性。它是一種內在生活,而不像肉體(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那樣是外在生活。它是沒有功利目的的,心智的適用、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并且能夠從中獲得最大快樂。
心智生活能使人獲得一種內在的自由和充實。一個人惟有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靈魂去追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同時,如果他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便在自己身上有了人生快樂的最大源泉。心智生活還能使人獲得一種內在的自信和寧靜,仿佛有了另一個更高的自我,能與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個距離,不完全受其支配,并能與外部世界建立恰當的關系,不會沉淪其中,也不會去湊熱鬧。這就是所謂定力。現在學界有一些人,自以為是指導時代的風云人物,但沒有內心的心智生活,因而就沒有一貫的學術志趣和精神立場。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怎么能充當拯救別人靈魂的導師呢?
人生就是人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活動。這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起點是生,終點是死。人生復雜易變,不能只是跟著感覺走,還要有理性、理想和原則,有生存的精明和方策。真正有遠見,有價值的人生,是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有哲學和科學指導的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物質的貧困,帶來的是窮苦,固然不值得津津樂道,哲學的貧困,帶來的則是淺薄,精神上的淺薄,尤其令人感到可悲。蝸居的痛苦,失卻的是生理機能的舒展,呼吸系統的自如;哲學智慧的匱乏,失卻的則是心靈的家園、精神的歸宿。
哲學智慧是把人生作為宇宙的一個運動質點的某種賦形思維,是在如此無垠而又輝煌的大背景下尋覓自身理想的運動軌跡的總體坐標系,是在這般宏闊視野的大度胸懷下,觀覽、體驗世間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陰晴圓缺的大試煉!是唯一的地地道道既無望盤剝他人,又不被他人盤剝的人生專利!
昭昭大才者,不一定是心懷坦蕩者;而富于哲學智慧者,必是臨終也能微笑著告別人間的人,大才智給人生以創造生命效價的一半自由,哲學智慧一旦成為生存智慧的“統帥”,給予人生的則是一個整體的世界。
(二)學習和研究哲學的目的
學習、思考哲學的意義講過了。現在,再來說說我們學習、思考哲學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
學習哲學、思考哲學的目的何在呢?目的就在提高哲學素質。哲學素質無疑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點、稟賦相關,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但是如果不通過后天的哲學學習和教育,它是不可能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所以,在我看來,哲學素質是人們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哲學學習和教育而獲得的相對穩定的品質。這里的品質,包括哲學知識、哲學能力和哲學品格三個層次。
掌握一定的哲學知識,是進一步形成多方面的哲學能力和哲學品格的基礎,就此而言,哲學知識的掌握確實構成了哲學素質的一部分。所謂哲學知識,包括對哲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思維特點、基本概念、歷史發展以及著名哲學家的個性人格等等的了解。哲學知識的掌握是和哲學能力的形成分不開的。哲學能力,可以分為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初級的哲學能力涉及哲學文獻的閱讀能力、哲學學說的評價能力、哲學道理的發展能力、哲學原理的應用能力和哲學論文的寫作能力等;高級的哲學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等等。在掌握了豐富的哲學知識形成了多方面的哲學能力的基礎上,會最終養成一定的哲學品格。它是哲學知識和哲學能力的升華,意味著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它表現為“愛智之忱”、“高遠的氣度”、“高明的識度”和“高雅的風度”。
同科技素質、藝術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等相比,哲學素質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統攝性。所謂統攝性就是哲學素質高于或超越于其它各類素質,并為人們獲取和提高其他各類素質提供原則、視點和方法。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哲學擁有比其他學科更廣博的研究領域。哲學“仰察宇宙之無窮,俯究萬類之運動”,或為司馬遷所說,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它往往從整體上、根本上研究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活動在內的世界。它雖然不是包羅一切科學并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但是,它確實比其他具體科學站得高了一些,看得遠了一些。
第二,思辨性。各類不同學問,基于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如道德、法律、素質注重原則規范,以實踐理性為主,科學素質注重求真求實,以理論理性為主,藝術素質注重形象和直覺,以審美感性為主,而哲學是最高瞻遠矚的智慧,它既區別于感官直接的認識和神話的幻想意識,也區別于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哲學家黑格爾曾經把哲學比喻為“密涅瓦的貓頭鷹”,認為它只是在“黃昏時候起飛”。它說明了哲學家是反思的活動,是沉思的理性。這種理性注重概念和邏輯,講求抽象和概括,是思辨的理性。而所謂思辨,它是指這么一種心理機能,即邏輯地組織且傳達思維成果,以其明徹或嚴整來說服人。思辨為文哲之學的第二生命(第一生命為思想),思辨對于理論家之息息相關,大概可比美于聽覺之于琴師,視覺之于畫家,味覺之于高級廚師。這是一種近乎天分,或不經長年刻意修煉便不可得的職業敏感或素質。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故,一個人既無思辨天賦,又不愿刻苦訓練,他盡可去干別的,就千萬不要去當理論家,因為肯定無大出息。
第三,滲透性。哲學素質比其他素質更能滲透到別的素質當中,并且起到實際作用。比如,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會使文學作品去盡鉛華更顯深邃,銳意求新的創新能力會使科學發明推陳出新,視角獨特的審美能力,會使藝術創作歷久不衰,永放異彩。今天,我們發現哲學不斷地同其他學科交叉而形成交叉學科,如生物哲學、法律哲學等等,這充分說明了哲學素質具有廣泛的滲透性,即貫穿力。
哲學固然區別于其他素質,并且在整個文化素質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認為哲學素質是文化素質的核心),起著其他素質無法代替的作用,但是,其他素質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忽視。其實,包括哲學素質在內的所有素質,都各有側重,各有短長,它們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和相互滲透的。哲學素質和其他素質的關系或許可以用詩人蘇東坡的詩句來描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雪相映,方能成趣,方為奇觀。
二、學習和研究哲學的方法
哲學家霍諾霍斯曾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就是哲學的一切。”聯系到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哲學的內容,就是首先要弄清楚哲學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研究哲學和怎樣學習、研究哲學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當然,就哲學這門學問來說,在我看來,也不只是這三個方面問題。但是,弄清楚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它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也是完全符合人的認識規律的。提出這樣三個方面問題的思路,其本身就是一種很正確的哲理性思路。
任何哲學家都不是天生的,他們同樣都前有古人,后有來者,處于人類文化傳承的中間,是歷史中的一個環節,他們的思想是前人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會發展為后人的思想。哲學思想并不是孤立的,是發展中的活東西,有它的過去和未來,過去的東西并不是死掉了,而是通過批判、揚棄其消極的方面,發揚其積極方面,提高到新的階段,走向未來。
哲學顯然決不只是要閉門造車建構一個自圓一致的符號系統。哲學要求了解世界與人生的真相,把握智慧,追求理想,為未來找到一個指路的南針。因此,我們也就很有必要來研究一下怎樣學習、研究的問題。
(一)要學習哲學史的著作
恩格斯說,一個人要想獲得哲學的修養,除了學習哲學史以外別無他法。
人們常說,物理學史并不是物理學,數學史也不是數學,各種專門科學的歷史很顯然并不是那門科學。而哲學史和哲學的關系則完全不同,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本身。離開了哲學,哲學史也就只成為干枯的記實,不以深厚的哲學史為根基的哲學也就只能是淺薄的專業化的思辨。哲學史史料和哲學史的關系恐怕就是這樣。哲學史的選材就是哲學史,沒有哲學和歷史史料當然會成為一堆故實的堆集,雜亂無章。
哲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自產生而至今日,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在這幾千年時間里,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哲學思潮和派別,并且也留下了不少稱得上經典的著作。這些經典著作,起到了為哲學奠定根基或者開辟新方向、新境界的巨大作用,是今人了解哲學這門學科的源流所必不可少的。叔本華說:“只有從那些哲學思想的首創人那里,人們才能接受哲學思想。因此,誰要是向往哲學,就得親自到原著那肅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師。”康德雖然認為哲學是不可學習的,但他隨即又說“除非通過歷史的方式”,他實際上還是肯定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哲學經典著作來學習哲學。
就哲學這門學問的歷史發展來說,提出最初的哲學問題,或者最早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為哲學奠基的作用,他們無疑是最早的經典作家,他們留下的著作,也自然是最早的經典著作。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由于新問題的提出,或者對原有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會出現新的哲學流派。這些新的哲學流派的開創者,也屬于哲學經典作家,他們的著作同樣可以被視為經典著作。
學習哲學史,就是要讀哲學史的著作,就是要閱讀哲學史上的有關經典,就是要讀書,就是首先要認真地讀點書。在現代社會讀書學習,閱讀書籍不僅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表現,而且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任何一門學問,我們了解它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去閱讀與之有關的各種書籍。因為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產品,一門學問要表現自身,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如音像、圖片、光盤和書籍等,而在所有這些表現形式中,書籍無疑是最主要的形式。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別林斯基說:“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這些話,都十分清楚地肯定了書籍和閱讀的極端重要性。哲學作為一門學問,也和其他所有的學問一樣,也主要是通過書籍來表現的。我們要進入哲學的王國,也首先需要閱讀哲學書籍。人生不能不讀書,不讀書的人生肯定沒有資格叫完美的人生。同樣,對哲學的認識和思考,也必須建立在“讀書學習的基礎之上”。那種自以為不讀前人的著作,只憑一個晚上的冥思苦想就能構造出一個全新的哲學體系的想法,只能是癡人說夢。今人之所以能超越古人,并不在于個體天才的超常發揮,而主要在于今人有條件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因而能夠看得更遠,更全面,更深刻。所以,那種天馬行空、師心任性、玄緲高蹈而不留痕跡的“原創性”思想,并不一定是有真正學術價值的思想。真正站得住的思想總是在與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艱苦辨難和反復對話中建立起來的。哲學家就是那種善于站在每個人,尤其是每個其他哲學家的地位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的人。
總之,我們把一門學問中的最重要的著作稱為經典著作,它們是由經典作家所寫的具有開創性或帶有總結性的著作。一般來說,在一門學問中,往往有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著作:第一,開創型或奠基型。這是一門學問中最少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著作,是由該門學問的奠基者所撰寫的。第二,反叛型。這類著作不是對前人思想的簡單繼承和發展,而主要是反對前人主張,反對傳統,另立門戶。這類著作對于我們了解這一門學問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發展型。這類著作雖不像第二類著作那樣具有鮮明的反傳統的性質,但也不是對傳統和前人觀點的簡單繼承,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這類著作也不能忽略。第四,追隨型。這類著作較少創新,主要是繼承前人的觀點,加以通俗化的解釋。我們要了解一門學問,上述四種著作都可以閱讀,特別是前三類,尤其是第一、第二類著作,是最為重要的,值得我們認真加以閱讀。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中,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秦漢時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充的《論衡》等,宋明時期張載的《正蒙》,朱熹的《朱子語錄》,陸九淵的《陸九淵集》,王守仁的《傳習錄》和《大學問》、明清時期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等。
在西方古代的哲學著作中,柏拉圖的《理想國》、《申辯論》、《斐多篇》,亞里土多德的《形而上學》,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等,近代的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蒙田的《隨筆錄》、馬基雅弗里的《君主論》、莫爾的《烏托邦》、培根的《新工具》、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邏輯學》、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和《未來哲學原理》等,現代的如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權力意志》、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實用主義派詹姆士的《實用主義》、杜威的《經驗與自然》、羅素的《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等,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如馬克思恩格斯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都應屬經典之列。
要讀好哲學經典著作,除了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韌性,還需要勤于思考。哲學作為智慧之學,說到底就是反思,不斷地反思。把二者概括起來就是“好學深思”四字。
(二)要養成勇于懷疑,敢于批判的精神
不斷地懷疑,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并且對問題進行批判性地思考,可以說是哲學的真精神。哲學的懷疑和批判,不僅指向人們的常識,而且指向一切成見、迷信和權威。哲學不崇拜任何東西,它試圖對于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們的各種識見,都加以批判地考察,正如阿基達莫斯所說,哲學是對習慣的攻擊性武器。在展開這種批判的考察的過程中,哲學誠然依賴于批判理性,但是即使是批判理性,哲學也不是無條件地給予信賴的,它始終沒有忘記對這種批判理性本身進行懷疑和批判,沒有忘記這種批判理性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可錯性。
哲學雖然不能脫離常識,也深知在常識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內容,但是,哲學畢竟是對常識的一種“超越”,一種批判性的超越。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哲學的特點就是在于批判人們的以為很熟悉而實際并未真正了解的東西。常識當然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但是“熟知”并不意味著“真知”。哲學之所以要打破常識的限制,超出常識的眼界,就是因為在它看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有用處的常識,其實往往是對“真理”的一種遮蔽,一種不自覺的遮蔽。因此,哲學要求我們對于常識進行批判。
在對常識不斷地加以懷疑并且最終超越常識這一點上,哲學和科學是有一致之處的。例如,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科學家卻對這一見解提出了大膽的質疑,由此有了著名的“太陽中心說”。可以說,勇于懷疑,大膽地設問,批判地思考,是一切科學的共同特點,但是,卻沒有哪一門科學能夠像哲學一樣就整個世界提出一連串問題。同其他科學相比,哲學所提出的問題,具有最徹底的“窮根究底”的性質,同時,哲學提出問題的范圍,也往往比其他科學更為廣泛。因此,哲學不僅能夠“超越”常識,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超越”科學。我們要想真正步入哲學的王國,也就不能滿足于達到一般科學的水平,滿足于科學的提問方式和習慣,而應當對科學本身提出問題。
哲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十分廣泛,一個想對哲學有所把握的人,就不能不經常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一個人能夠經常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對各種迷信、信念以及圣人或權威的意見加以批判地懷疑的時候,他也就真正進入哲學的“狀態”了。如果不對假定的前提進行檢驗,將它束之高閣,社會就會陷入僵化,信仰就會變成教條,想象就會變得呆滯,智慧就會陷入貧乏。當然,這里所謂的懷疑和批判,并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我們追求真善美的手段。我們不能為懷疑而懷疑,為批判而批判。如哲學史上有種極端的懷疑論(如皮浪)因為不斷地懷疑而最終導致對一切問題都不敢做出明確的斷定。而且我們進行懷疑和批判的思維活動中,我們實際上動用了許多知識和原理,它們或作為我們論證的前提,或者作為論證的工具在起作用,而并不可能對它從頭開始重新進行批判地審查,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一點;其次,這里的懷疑和批判,絕不是無根據、無道理的任意的懷疑和胡亂批判。批判,在這里就是指認真的研究、考察、審思。懷疑,是指在未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之前,要暫時對之加以存疑,而不是匆忙地、武斷地就下結論。在進行哲學思辨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客觀的經驗事實,不能違背事實,或者對客觀事實作出歪曲的、隨意的解釋。批判地質疑主要是一種精神態度,一種對待現實的精神態度。有了這種精神態度,我們才不會滿足于躺在教條、迷信的溫床上睡大覺,而能夠經常地對我們身邊的種種事物和觀念進行批判地考察。
(三)以哲學家為引路人——模仿效法
學習思考哲學,要自覺地、有目的地為自己確定幾個哲學家作為效法的榜樣。閱讀他們的傳記,了解他們的哲學化的生活,從他們對待哲學的執著與癡迷中感悟哲學的價值和魅力。仔細閱讀他們的著作,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和對話。一部偉大的著作,其中必定流動著理性的血液,跳動著時代的脈膊,蘊含著歷史的滄桑,騷動著一個不朽的、永不安分的靈魂。在書中,也必定潛藏著一顆值得交往的心靈。讀它們,就是在與哲學家進行思想的交流和對話,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思想和思想的碰撞,人格與人格的互補。我們憑著理智與學識,更憑著心靈與人格去讀去領會,讓它們的智慧之火點燃我們,又讓我們的智慧之光照亮它們。這樣我們從哲學家的書中才能讀出智慧的力量,讀出人格精神,讀出歷史滄桑,也可以讀出濃郁的詩情。哲學家和政治家是不一樣的,哲學家都是些有真性情的人。他們怪異的行為,乖張而又不無偏頗的見解主張其實都表露著這些哲人們純真的天性和他們為人處世的真面目,這種情況不容易在那些政治家身上看到,比起有些莫測高深、深藏機心而又善于暗施伎倆的政界人物來說,不僅性情上各異其趣,在人格上也判若云泥。
樹立榜樣,效法哲學家們,絕不意味著對他們無原則的盲目崇拜,相反,還可以并且要敢于對他們提出質疑,在閱讀他們書籍的時候,做注解,寫短評,寫隨想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必須明白,對哲學家的質疑和對他們的尊重并不是沖突的,相反,這種質疑更加顯示出我們對待真理的態度。
其實,在我看來,對歷史上的思想家、哲學家的崇拜就是提倡也是可以的,應該的。在歷史上,在文化領域從來存在著對英雄崇拜這種事。這里的英雄概括來說,就是偉大人格,確切地說就是永恒價值的代表者或實現者。永恒價值乃是指真善美的價值而言,能夠代表或實現真善美的人就可以叫做英雄。真善美是人類文化最高的理想。所以英雄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創造者或貢獻者,也可以說是使人類理想價值具體化的人。
英雄不但指豪杰之士,而且包括圣賢在內。中國過去特別崇拜圣賢,因為中國特別注重道德,所以特別崇拜道德價值的實現者。崇拜不是崇拜別人所有自己所無的,乃是崇拜別人和自己所共有的。別人有,自己也有,不過別人所有的比我自己深切著明,足以代表啟發我之所有。所以黑格爾說:“崇拜是一種精神與精神上的交契”。
崇拜英雄基于認識英雄,沒有思想學問智識眼光,就不能夠認識英雄,因此也就說不上崇拜。因為認識英雄是很難的,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上的英雄甚多,真正能認識的并不多,何況英雄又常常不愿為人認識,他們素來不討好群眾,更不怕群眾誤解。群眾的誤解,反而證明他的偉大。愛默生說:“作偉大的人,就是被誤解的人”。(To be great is to be misunderstood.)所以只有英雄才能夠認識英雄,只有英雄才能崇拜英雄。此即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英國有句名言:“沒有一個人在他仆人眼里是英雄的。”依照黑格爾的解釋:“這并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乃是因為仆人只是仆人。仆人所以不能認識英雄,正因為他自己不是英雄。”
凡是根本反對英雄,抱定主張絕對不崇拜英雄的人,就是“英雄盲”。這和生理學上所謂“色盲”是一樣的。英雄是人類理想價值具體化,“英雄盲”就是價值盲。價值盲是一種精神病態。
哲學史學術史上崇拜英雄的事例是很多的,在中國就有孟子對孔子的崇拜,孔子對周公的崇拜,王安石對孟子的崇拜。
我以為,在人群中,真正具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只占少數,或者說是少數中的少數,因此,能勇于懷疑,進行深思熟慮,并具有敢于批判的精神戰士也總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之所以有此情況,既有后天的生活環境的原因,恐怕與人的先天的素質及其個人的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也不無關系。我在一本雜志上曾看到有一廣東的出版社的編輯曾說:“我覺得北方適合出思想類的書,我們南方經濟類的書比較賺錢,南方比較發達的地方,基本上沒有什么精神,人活得很輕松,干起壞事來也很輕松。”
我這里所引的這位編輯的話,可說明前者原因的部分事實,而后者則又可引用西洋的一句古諺:你能引馬就水,但不能強馬喝水。(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him to drink.)意思是說,沒有思想的人,別人不能強他有思想。
然而思想是可以啟發的,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習慣也是可以培養的。思辨的能力也是可以不斷提高的。總之,在我看來人的精神生活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構成因素,而且精神生活本身也是可以得到逐步提高的。盡管人們精神生活厚薄多寡是多么的懸殊,其理由就在人和自然的聯系是天然的,人和自然的區別可以說是“社會”的,“后天”的,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精神”的。
當然,我這樣說,和我同時又認為任何時代的傻子、被蒙昧者都占多數,思想者、思想家永遠是少數的觀點并不矛盾。由于人們生活境遇不同,思想上主觀上積極性的不同等因素,客觀上事實上的確是存在著極大的不同的。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