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另类 ,韩国做爰无遮A片免费看_720完整版观看

欄目圖片

融媒師大

當前位置:首頁  融媒師大  新聞

【西部商報】那些年 他們所經歷的高考

       西部商報訊 首席記者 張子藝 通訊員 陳江楠) 又是一年高考時,還記得那年高考時的陽光和父母的面容嗎?從1949年到現在,高考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印跡。昨日,是2017年高考第一天,西部商報記者采訪了上個世紀40、50、60年代的高考生。在他們的自述中,讓我們追隨遠去的記憶,重溫那些過去的高考歲月和當年的崢嶸歲月。

 

胡德海資料圖片

 

       40年代

       我參加的是自主招生考試

 

       胡德海,1927年9月出生,浙江金華人。1949年秋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53年畢業(yè)后到西北師范學院教育系執(zhí)教,西北師范大學教授,當代著名教育理論家、教育學家、哲學家。

 

       自述1949年1月,我從浙江省立金華中學高中畢業(yè)。我當時的師長方韻清先生,引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中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我題寫畢業(yè)紀念冊。方老師告訴我:像我這樣一個才從高中畢業(yè)的人,腹笥定然單薄,我的知識還是太少了,我的視域還太狹窄,我的眼光還太短淺,這時的我還不具備登高望遠的能力和條件,還不能洞明世事。對此,我也是頗有自知之明的,然而,卻也向往一個一日能登高遠望乃至一覽眾山小。我還要繼續(xù)求學,繼續(xù)走讀書之路。

       七月下旬,我從家鄉(xiāng)浙江湯溪來到上海,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

       高考對一個有志求學者來說,對于一個已接受過完整中學教育的年輕人來說,不是小事,面臨著對將來前途命運的考慮和抉擇。這時的我藏之內心的主意已定:即報考師范大學,學教育有關的知識理論,準備此生走從教之路。

       我為什么要做出這個選擇呢?

       仔細想來,大體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想到將來當教師,可以終身和書打交道。一輩子和書結緣,可以多讀些書,這是我最向往的事。“至樂莫如讀書”,我在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我的信念。二是想到當教師可以少受拘束,自由自在些。在學校環(huán)境里,和同事,學生一起,可以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斷精進。有尊嚴,可以保持人格上獨立精神和思想自由。作了這些方面的考慮之后,我報考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

       北京師大和北京其他大學如清華、燕京大學一樣,當年招收新生均由各校自主安排,并均在北京本校設考區(qū),以招收南方,主要是江、浙、滬三地的學生。北京師大在上海的招生地點與考場在一中學校。考試的科目與往年一樣,有國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諸科,當時國文科的作文題目是《論批評與自我批評》。

       九月初,我被北京師大錄取了。

       于是我整裝待發(fā),離開家中親人和故鄉(xiāng),從上海北上,和北大、清華等校被錄取的新生同坐一輛火車出發(fā),兩天后到了北京前門車站,并隨前來迎接的學長們一起步入北京師大和平門外的校門。

       這個時間是1949年9月19日。十來天后,即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我們,也就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入學讀書的第一屆大學生。


 

彭德華資料圖片          

  

50年代

    師生集體乘車去考點

 

       彭德華,湖南長沙人,1955年參加高考,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自述】 我在長沙參加高考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最難以忘懷的是母校“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校長朱超、教導主任肖致滋、各班班主任和400余名畢業(yè)生,高考當天一早在操場集合,乘坐數輛從公交公司租來的汽車,來到湘雅醫(yī)學院的大操場上。考生們手持準考證和書寫工具進入考場,老師們就在操場的草坪上席地而坐,等待我們從考場下來報告自己的答題情況,和考生同喜同憂。

       老師總是鼓勵我們說,考完一門就要放下對這門課程的糾結,充滿信心迎接下一門考試,還告訴我們交卷后不要和別人對答案,當發(fā)現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一樣時,又會因緊張焦慮影響接下來考試的情緒,很不值得。

       上世紀50年代,家長普遍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可以一百個放心,覺得老師是育人的天使,其慈祥、厚道、擔當是他們的本色。教師們承擔了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光榮職責。因此,我和父母對教師這個職業(yè)是百分之百的崇敬、信任和佩服,我當時毫不猶豫地報了教育專業(yè)。在填報哪個學校時,班主任藍老師建議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西北條件較為艱苦,人才較為欠缺,就挑選了西北師范學院。苦讀四年,我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蘭州成了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侯丕勛資料圖片

 

60年代

    考文科類不考數學

 

       侯丕勛,1961年參加高考,1965年甘肅師范大學(今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留校任教。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述】1961年8月初,我們和政三中高三畢業(yè)生被政府安排到臨洮縣政府禮堂與臨洮縣高三畢業(yè)生一起參加當年的高考。數百名學生齊聚一堂,都為自己的前途進行決戰(zhàn),其場景堪稱壯觀。不過,我心里一點也不緊張,還是比較坦然的,若能考取大學就上學讀書,落選了就回家當農民,父母親也對我的想法表示支持。

       當時的高考與現今相比,存在著較明顯區(qū)別。一是所考課程,文科考語文、政治、歷史、地理、外語,理科考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最大的差別就是文科不考數學。二是高考前學生的復習工作是自由的,沒有學校和社會上的補習班來補課。

       我所參加的高考,已經過去50多年了,現在回想起來,雖然覺得有點平淡,但它卻對我和所有考取高校的學生來說,開創(chuàng)了自己學業(yè)進步的條件。

 

來源:《西部商報》 時間:2017年06月08日 版面:第A06版 字數:2045

原文鏈接: 那些年 他們所經歷的高考——不同年代的人講述他們的高考經歷

 (編輯:曹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