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西北師大:培養“一帶一路”使者
“嘉峪關城樓建于明朝,距今已經快700年了還這么完好,古代的建筑師真厲害。我的祖先原來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在有著“河西第一隘口”之稱的嘉峪關城樓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劉磊一邊用陜味普通話讀著解說牌上的文字,一邊發出感嘆。
劉磊是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華僑華人子女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班學生,半年前從哈薩克斯坦來到甘肅。此前,劉磊曾看過不少有關中國文化的書,但真正與中國文化遺產親密接觸還是第一次。
觸碰文化遺產還不夠,這一次,劉磊將和180多名東干族留學生沿著河西走廊開展文化體驗活動,學習酒泉鋼鐵公司、金川公司等現代化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模式。
東干族是甘肅、陜西回族后裔,歷史上經歷兩次遷居,最終定居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是中國最大的海外穆斯林同胞群體之一。他們使用的東干語是漢語陜甘方言在中國境外的特殊變體,東干族留學生都能聽懂陜甘話,不僅交流起來方便,而且有親近感。
在劉磊的家鄉,東干人仍然延續著陜甘的方言和生活習慣:他們喜歡吃拉面、水餃、包子,喜歡唱秦腔和民歌;結婚時,新娘身著繡滿龍鳳圖案的大紅襟袍,而新郎多身著長袍馬褂……
在西北師大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黨委書記王君朝看來,東干族留學生是溝通中國和中亞各國的重要力量,也是向西開放的重要橋梁,他們可以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文化帶向更廣闊的世界。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歐麥爾即將本科畢業,他選擇繼續學習漢語言文學,“我報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希望可以留在這里,為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合作與發展作出一點點貢獻”。
“酒鋼和金川公司有這么好的技術和原料,我們國家能不能和他們建立合作關系?”沿著河西走廊一路走來,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馬帝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促進了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更帶給東干族青年關于兩個‘家’共同發展的思考,為他們提供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對絲路文化的了解,能使他們更好扮演‘一帶一路’使者的角色。”王君朝說。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17年06月03日 版面:第02版 新聞·要聞 字數:810
原文鏈接: 西北師大:培養“一帶一路”使者
(編輯: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