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聰教授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近日,歷史文化學院劉再聰教授論文《大地灣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
該論文以《彩陶之光:大地灣尋蹤》為題原刊于2016年1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論文是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甘肅省華夏文明之源例證研究”階段性成果。
論文認為,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內涵豐富,歷史研究價值很高。比如:大地灣彩陶的發現解決了中國彩陶藝術的起源地問題,大地灣具有禮儀性質的大房屋遺址是夏商時代“四阿重屋”式宮殿建筑的前身,大地灣出土彩陶上的刻劃符號是探索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同時,大地灣遺址更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長達3000年演變歷程的完整序列。
2001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啟動。探尋的時間段限定在前3000—前1500年期間,在考古學上是龍山時代,即大體相當于夏代以前的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從研究時段的界定及考古遺址的選定來看,探源工程的思路是用考古成果來印證古史傳說。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時段必將從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推向更早的“三皇”時代。如此看來,大地灣遺址應該是最合適的考古點之一。大地灣位于中原文化區與甘青文化區交界處,對于了解華夏文明“多元”起源體系具有實際意義。大地灣遺址涵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前后延綿3000年,可以提供延續時間長久且序列完整的考古資料。
該論文以《彩陶之光:大地灣尋蹤》為題原刊于2016年1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論文是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甘肅省華夏文明之源例證研究”階段性成果。
論文認為,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內涵豐富,歷史研究價值很高。比如:大地灣彩陶的發現解決了中國彩陶藝術的起源地問題,大地灣具有禮儀性質的大房屋遺址是夏商時代“四阿重屋”式宮殿建筑的前身,大地灣出土彩陶上的刻劃符號是探索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同時,大地灣遺址更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長達3000年演變歷程的完整序列。
2001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啟動。探尋的時間段限定在前3000—前1500年期間,在考古學上是龍山時代,即大體相當于夏代以前的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從研究時段的界定及考古遺址的選定來看,探源工程的思路是用考古成果來印證古史傳說。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時段必將從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推向更早的“三皇”時代。如此看來,大地灣遺址應該是最合適的考古點之一。大地灣位于中原文化區與甘青文化區交界處,對于了解華夏文明“多元”起源體系具有實際意義。大地灣遺址涵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前后延綿3000年,可以提供延續時間長久且序列完整的考古資料。
原文鏈接: 《彩陶之光:大地灣尋蹤》
(編輯: 薛守文)